目 录CONTENT

文章目录

ROD 异常点检测模块

解小风
2020-05-20 / 0 评论 / 0 点赞 / 3 阅读 / 23822 字

项目详情描述

在实际工业应用中,传统异常检测算法(如 LOF、COF)都具有各自的局限性。针对工业数据特有的复杂性(小型、高维),我参与研发了 ROD(Regression-based-OD)异常点检测模块,主要负责算法优化和调试,采用 GBDT 进行回归拟合,并内嵌天洑的优化插件 TFAUTOML 自动寻找最佳超参,显著降低了 MSE,实现了对工业数据中潜在异常点的精准识别和剔除。


★ 问题分析

(1)工业数据集通常具有小型、高维的特点,传统异常检测算法在此场景下表现不佳:LOF 算法在高维空间中距离度量失效,COF 算法对参数敏感且计算复杂度高。

(2)已预处理并剔除"显著异常点"后的工业数据集中,仍存在"潜在异常点"(如噪声值),这些异常点会干扰代理模型的拟合效果,导致模型性能下降。

(3)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在保证模型拟合精度的同时,有效识别并剔除这些潜在异常点,避免过度剔除导致数据分布信息丢失。


★ 解决方案

(1)采用监督学习回归方法:以 GBDT 为基础算法,将异常点检测问题转化为回归模型优化问题,通过观察 MSE 变化来判断数据点的异常程度。

(2)构建交叉验证流程框架:使用 k 折交叉验证确保模型评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,充分利用小型数据集的每个样本。

(3)建立基于 MSE 的异常点判别机制:通过轮流剔除数据点并观察整体 MSE 变化,识别对模型拟合产生负面影响的异常点。


★ 实施过程

(1)数据导入与预处理:导入 CSV 格式的工业数据集,设置单次剔除异常点数量参数(默认为 10),确保数据格式的标准化。

(2)交叉验证框架搭建:使用 k 折交叉验证算法(默认 k=5 或 k=10,重复 10 次)将数据集等分,每次取 1 份作为测试集,其余作为训练集。

(3)GBDT 回归模型训练:在每个训练集上使用 GBDT 算法进行回归拟合,在对应测试集上计算误差 E,最终取所有折的 E 均值作为 MSE。

(4)异常点识别与剔除:将所有数据点视为潜在异常点,轮流剔除每个数据点,观察 MSE 变化,根据 MSE 下降幅度对数据点异常程度进行排序。


★ 优化过程

(1)超参数自动优化:集成 TFAUTOML 优化插件,自动搜索 GBDT 的最佳超参数组合,包括学习率、树的深度、叶子节点数等,显著提升模型拟合效果。

(2)递增式异常点剔除策略:采用递增式剔除方法,逐步移除异常程度最高的数据点,实时监控 MSE 变化趋势,寻找最优停止点。

(3)模型收敛性优化:通过观察 MSE 变化曲线,当 MSE 达到局部极小值后开始回升时,确定为最佳停止点,避免过度剔除导致的数据分布失真。


★ 反思改进

(1)实验结果表明,ROD 模块能够有效识别工业数据中的潜在异常点,相比传统方法在小型高维数据集上表现更优,但需要用户根据实际业务场景综合判断最佳停止点。

(2)后续改进方向:考虑引入多种回归算法的集成方法提高鲁棒性;开发自动停止点识别算法减少人工干预;增加异常点可视化功能帮助用户理解数据分布变化。


项目涉及技术

★ ROD 模块核心优势

(1)目标驱动的监督学习方法:与传统无监督异常检测算法不同,ROD 模块基于明确的优化目标(最小化代理模型 MSE),使异常点检测更加精准和可控。

(2)递增式异常点剔除机制:支持自定义剔除异常点个数,用户可以递进式观测异常点剔除对模型精度的影响,实现精细化控制。

(3)高泛化性算法选择:采用 GBDT 算法作为基础回归器,适用场景广泛,在各种数据分布下都能保持良好的拟合效果。

(4)小型数据集优化:通过交叉验证充分利用工业小型数据集,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模型过拟合,提高评估结果的可靠性。


★ 异常点检测算法

(1)统计方法:基于统计模型假设,如3\sigma 原则:对于服从正态分布 N(\mu, \sigma^2) 的数据,满足P(|x-\mu|>3\sigma) \approx 0.0027 的数据点视为异常点。

优点:理论基础扎实,计算简单高效。

缺点:对模型假设要求严格,仅适用于一维或低维数据。

适用场景:反欺诈领域的用户行为分析(支付金额、交易频次等)。

(2)基于接近度量的方法:定义"接近度量"函数,与大多数数据点接近度较低的点视为异常点。

COF:使用平均链式距离作为度量标准:COF_k(p) = \frac{|N_k(p)|}{\sum_{o \in N_k(p)} \frac{1}{reach\_dist_k(p,o)}},其中 N_k(p) 为点pk近邻集合,reach\_dist_k(p,o)为可达距离。

LOF :基于局部可达密度:LOF_k(p) = \frac{\sum_{o \in N_k(p)} \frac{lrd_k(o)}{lrd_k(p)}}{|N_k(p)|},其中lrd_k(p) = \frac{1}{\frac{\sum_{o \in N_k(p)} reach\_dist_k(p,o)}{|N_k(p)|}}为局部可达密度。

缺点:高度依赖距离度量定义,在高维空间中距离度量往往失去实际意义。

适用场景:低维数据的异常检测。

(3)基于聚类的方法:假设异常点往往属于小类簇或不属于任何类簇。

DBSCAN 算法:基于密度的聚类方法,通过 \epsilon-邻域和最小点数MinPts参数定义核心点、边界点和噪声点。核心点条件:|N_{\epsilon}(p)| \geq MinPts。密度可达:存在核心点序列p_1, p_2, ..., p_n,使得p_{i+1} \in N_{\epsilon}(p_i)​

K-means 聚类:通过最小化类内平方和进行聚类:J = \sum_{i=1}^{k} \sum_{x \in C_i} ||x - \mu_i||^2,其中\mu_i 为第i个类簇的中心点。

缺点:聚类成本较高,对大数据集扩展性差,需要预先确定聚类数量。


★ K 折交叉验证

(1)基本原理:将数据集D随机划分为 k个大小相等的子集D_1, D_2, ..., D_k,进行k轮训练和测试:

i轮:训练集D_{train}^{(i)} = D \setminus D_i,测试集D_{test}^{(i)} = D_i

最终性能评估:CV_k = \frac{1}{k} \sum_{i=1}^{k} L(f^{(i)}, D_i)

其中 L(f^{(i)}, D_i) 为第 i个模型在测试集D_i上的损失。

(2)方差减少效应:通过对k个不同分组的评估结果取平均,有效减少了由于数据划分随机性带来的方差:Var(CV_k) = \frac{1}{k^2} \sum_{i=1}^{k} Var(L_i) + \frac{2}{k^2} \sum_{i<j} Cov(L_i, L_j)

(3)偏差-方差权衡k值选择需要在偏差和方差之间进行权衡:

  • k 较大时:训练集更大,模型偏差较小,但各折之间相关性增强,方差增大

  • k 较小时:训练集较小,模型偏差较大,但各折之间相关性较弱,方差较小

根据经验和理论分析,k=5 或 k=10 通常能获得较好的偏差-方差权衡效果。


★ GBDT 算法

(1)基本框架:GBDT(Gradient Boosting Decision Tree)是一种基于加法模型的集成学习算法:F_m(x) = F_{m-1}(x) + \gamma_m h_m(x),其中h_m(x)为第m棵回归树,\gamma_m为对应的权重系数。

(2)梯度提升原理:每轮迭代拟合当前模型的负梯度(残差):r_{im} = -\left[\frac{\partial L(y_i, F(x_i))}{\partial F(x_i)}\right]_{F=F_{m-1}}。对于平方损失函数 L(y, F(x)) = \frac{1}{2}(y - F(x))^2,r_{im} = y_i - F_{m-1}(x_i)

(3)CART 回归树构建:寻找最佳分割点(j, s)最小化平方误差:

\min_{j,s} \left[ \min_{c_1} \sum_{x_i \in R_1(j,s)} (y_i - c_1)^2 + \min_{c_2} \sum_{x_i \in R_2(j,s)} (y_i - c_2)^2 \right]

其中R_1(j,s) = \{x|x^{(j)} \leq s\},R_2(j,s) = \{x|x^{(j)} > s\}

最优预测值:c_m = \frac{1}{|R_m|} \sum_{x_i \in R_m} y_i

(4)正则化技术

  • 学习率(Shrinkage)F_m(x) = F_{m-1}(x) + \nu \gamma_m h_m(x),其中0 < \nu \leq 1

  • 子采样(Subsampling) :每轮随机选择部分样本进行训练,提高模型泛化能力

  • 树结构约束:限制树的最大深度、叶子节点最小样本数等,防止过拟合


★ GBDT vs XGBoost 算法

(1)优化目标函数

GBDTObj^{(t)} = \sum_{i=1}^{n} L(y_i, \hat{y}_i^{(t-1)} + f_t(x_i))

XGBoostObj^{(t)} = \sum_{i=1}^{n} L(y_i, \hat{y}_i^{(t-1)} + f_t(x_i)) + \Omega(f_t),其中 \Omega(f_t) = \gamma T + \frac{1}{2}\lambda \sum_{j=1}^{T} w_j^2 为正则化项

(2)分割点搜索策略

GBDT:使用预排序算法,时间复杂度O(n \log n)

XGBoost:使用直方图算法和近似分割点搜索,时间复杂度O(n)

(3)并行化能力

GBDT:主要在特征维度进行并行化

XGBoost:支持特征并行、数据并行和模型并行,计算效率更高

(4)缺失值处理

GBDT:需要预处理缺失值

XGBoost:内置缺失值处理机制,自动学习缺失值的最优分割方向

(5)选择 GBDT 的原因:在工业小型数据集场景下,GBDT 的简洁性和稳定性更适合,且与现有系统集成更容易,XGBoost 的复杂优化在小数据集上优势不明显。


★ 模型评估与性能指标

(1)回归模型评估指标

  • 均方误差(MSE)MSE = \frac{1}{n} \sum_{i=1}^{n} (y_i - \hat{y}_i)^2

  • 均方根误差(RMSE)RMSE = \sqrt{MSE}

  • 平均绝对误差(MAE)MAE = \frac{1}{n} \sum_{i=1}^{n} |y_i - \hat{y}_i|

  • 决定系数(R²)R^2 = 1 - \frac{\sum_{i=1}^{n} (y_i - \hat{y}_i)^2}{\sum_{i=1}^{n} (y_i - \bar{y})^2}

(2)异常点检测评估

  • 异常分数计算AS_i = \frac{MSE_{without\_i} - MSE_{with\_i}}{MSE_{with\_i}} ,其中 MSE_{without\_i}为剔除第 i个点后的模型 MSE,MSE_{with\_i}为包含所有点的模型 MSE。

  • 排序准确性:使用 Spearman 秩相关系数评估异常点排序的准确性:\rho = 1 - \frac{6 \sum_{i=1}^{n} d_i^2}{n(n^2-1)},其中d_i为第 i 个数据点的真实异常排名与预测异常排名之差。


★ 工业数据特征

(1)小样本问题:工业数据集通常样本量有限(n < 1000),传统机器学习算法容易过拟合。

  • 解决策略:交叉验证、正则化、集成学习等方法提高模型泛化能力。

(2)高维特征空间:特征维度 d可能接近甚至超过样本数量n,导致"维数灾难":

  • 数据在高维空间中变得稀疏:V_d(r) = \frac{\pi^{d/2}}{\Gamma(d/2+1)} r^d

  • 距离度量失效:\lim_{d \to \infty} \frac{dist_{max} - dist_{min}}{dist_{min}} \to 0

(3)噪声与异常点:工业环境中的测量误差、设备故障等因素导致数据中存在各种类型的异常点:

  • 点异常:单个数据点偏离正常模式

  • 上下文异常:在特定上下文中异常的数据点

  • 集体异常:单个点正常但整体模式异常的数据集合


★ 自动超参数优化技术

(1)TFAUTOML 优化框架:采用贝叶斯优化方法自动搜索最佳超参数组合:x^* = \arg\max_{x \in X} f(x),其中f(x) 为目标函数(如交叉验证准确率),X为超参数空间。

(2)高斯过程代理模型:使用高斯过程GP(\mu(x), k(x,x')) 建模目标函数:f(x) \sim GP(\mu(x), k(x,x')),其中\mu(x)为均值函数,k(x,x')为协方差函数(如 RBF 核)。


0

评论区